如同「时差」是大脑的生理时钟跟不上飞机往返不同时区的速度所造成的不适,「季节性情感障碍」可以简单说是因为生理时钟跟不上因季节光照时间的更换,而导致的心情抑郁,勾勒出情绪与生理时钟密切的关系。
今天我们要来简单介绍另一种情绪障碍的精神疾病。这个复杂的精神疾病非常的顽皮,不会让患者一直处于抑郁的状态(图1);相反的,患者有段时间会精力充沛且情绪高昂,但一段时间后情绪会急转直下,转为抑郁低落,甚至开始自我厌恶,如同坐在心境的秋千,荡往天堂与地狱的两个极端。这个玩弄人心于股掌间的疾病就是躁郁症(Bipolar disorder),由2个极端情绪「狂躁」与「抑郁」组合成的复杂精神疾病。

大部分躁郁症患者多为2个亚型(图2),而其中主要的差别是,第一型的躁郁症患者会表现出更为极端的狂躁症状。躁郁症就像是情绪放大镜,病患的情绪震荡的幅度比一般人来得剧烈。
狂躁状态下的患者有着极端兴奋的情绪,对自己信心满满,表现出来的行为充满活力且冲动,性欲高昂、易分心且自制能力低。而高昂的情绪加上低度的自制能力,也可能让患者易怒而具有攻击性,或是在更严重的情况下,产生妄想、幻觉等认知上的扭曲。
当从狂躁的状态转为抑郁时,患者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直接颠覆过来的:这个世界转为忧忧的灰色,患者无法对事物感到动力,精神倦怠且没有食欲,自我厌恶的情绪越来越严重。就像图2A的卡通图所示,躁郁症患者的2个情绪状态,会让人觉得简直像是2个全然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身体里。

不幸的是,躁郁症患者清醒时要对抗情绪带来的煎熬,到了夜晚还要因疾病而有的睡眠障碍受到折磨。对于照顾他们的人也是一样的,白天辛苦照顾患者起居,晚上睡不好的患者也会连带影响亲友的休息。我们都知道生理时钟与睡眠恒定(注)彼此相辅相成,其中一个如果出了问题,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。关于躁郁症对于睡眠的影响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介绍,因此这篇文章将着墨于生理时钟的观点。
有许多证据显示躁郁症患者的生理时钟已经失调。比如说,健康的人的体温变化在日与夜有着显著的不同(白天高晚上低),而躁郁症患者的体温变化的节律相较之下就减弱许多(如下图)。

除了体温以外,另一个例子是褪黑激素的变化。褪黑激素是大家耳熟能响、与生理时钟息息相关的荷尔蒙之一。褪黑激素在我们体内的浓度一般来说是白天低而晚上高。研究发现,躁郁者患者的褪黑激素的浓度,比健康的人来得低;而且有些研究指出,褪黑激素分泌的时间,可能随患者的心情状态而有提前或延后的现象。
更具体的说,当躁郁症患者处于狂躁状态时,体内的褪黑激素的分泌时间相较于健康的人会提早;而当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时,褪黑激素的分泌时间比健康的人来得晚,且浓度更低。褪黑激素不正常的节律可能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患者的睡眠/清醒节律如此紊乱。
由于生理时钟与睡眠调控的机制是如此的密切相扣,对于研究员而言,始终要面对一个问题:究竟生理时钟之于抑郁症状的影响是来自生理时钟本身,还是因为生理时钟紊乱而睡不好的间接产物?
在Johns Hopkins的研究团队利用极端的光照环境,试图回答这个根本的问题。他们将实验鼠置于3.5小时光亮与3.5小时黑暗的光周期,并观察老鼠的行为变化。这相当于让实验鼠的「一天」从24小时直接缩短至7小时;也就说,每7小时就是一个日夜交替。
在这个极端的日夜交替节奏下,生理时钟是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的,所以生理时钟处于不停调整的不稳定状态。但是,由于睡眠债的累积(睡眠恒定的调节),实验鼠每天还是会感到疲累而去困。最后的结果就是,在一天7小时的环境下,老鼠的睡眠会单纯依赖「睡眠压力」而不受生理时钟的调控。这个团队举证在这样的环境下,老鼠的总睡眠时数与REM睡眠时数,与在一天24小时的正常环境下没有不同。
既然有了能够「分离」生理时钟与睡眠恒定的工具(1天7小时的环境),现在就要回答到底生理时钟本身的紊乱,会不会导致抑郁的症状。
在行为学的实验方法中,有一种方法是纪录实验鼠的「求生意念」作为评量老鼠抑郁状态的方法。在符合动物福利的条件下,研究员会轻轻的将实验鼠引进一个温水游泳池中(水温25度以免实验鼠失温),进行6分钟的行为观察纪录。实验鼠都是游泳高手,它们不会溺毙,但它们也不爱玩水,所以会不停的游泳希望找到一个能立足的地方。但是有抑郁症状的实验鼠会放弃的很快,于是就一颗小鼠头漂浮在水面上,而水面下的四足会完全放弃挣扎处于静止状态。
这个研究团队发现,在一天7小时的环境下,虽然总睡眠时数与REM睡眠时数并无不同,实验鼠放弃求生的消极行为显著性的比在一天24小时的正常环境下来得长。这个实验提供了证据,支持生理时钟本身的紊乱能够导致抑郁症状的行为。

再更进一步而言,甚至有时钟基因突变的实验鼠(Clock Δ 19 mice)被用为临床前动物模型以研究躁郁症。只是呢,研究员发现CLOCK这个时钟基因的突变,不是让实验鼠变得抑郁,而是会让实验鼠变得「狂躁」:活动量变高、睡眠时数减少、并且对药物/甜食有较高的上瘾程度。但是,躁郁症的特征是狂躁与抑郁之间的不停转换,这样的话,狂躁的Clock Δ 19实验鼠,还能作为这个疾病的实验对象吗?
有一派的学者认为,虽然Clock Δ 19实验鼠并不是「完美」的实验对象,但Clock Δ 19实验鼠在一天之内有着狂躁与平复情绪之间的转换,也就是说这个实验鼠并不是一直处于情绪高昂的过动状态,而是具有心境上的快速转变,因此还是具有研究上的价值。除此之外,许多躁郁症患者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脂肪肝等代谢疾病,都能在Clock Δ 19实验鼠身上发现。
尽管具有副作用,锂盐是常见的用于减缓躁郁症病情的药物。由于锂盐在研究过程被多次举证能够改善Clock Δ 19实验鼠的行为,甚至回复到与健康鼠无异,因此Clock Δ 19实验鼠,也被用于了解锂盐是如何改善情绪与躁郁症行为的对象之一。
尽管不合直觉,睡眠剥夺在许多临床试验上(~60%病患)对于抑郁症状都有正向的改善。相较于抗抑郁药物需要2-4周才能见到显著的改善效果,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效果快速许多,而且成效显著。但是,约有80%病患的抑郁症状都会在病患恢复睡眠时复发,甚至简短的午睡都能将睡眠剥夺的疗效打折扣。
令人振奋的是,一篇来自于UCSD与UC Irvine的合作结果显示,如果睡眠剥夺搭配生理时钟医学的治疗,能够快速且显著的改善躁郁症的病情,而且睡眠剥夺的效果能持续得更久。在这篇研究里,共有49位参与者(平均年龄40岁,男女比并没有非常平均)。其中32位中的27位受试者参与全程,接受睡眠剥夺搭配生理时钟医学的治疗:先接受长达33小时的睡眠剥夺(这33小时内都不能睡觉),并在后续3天回复睡眠,但是接受光治疗与生理时钟调整的共同治疗。
他们的研究报告显示,尽管睡眠剥夺只有第一个晚上,而且所搭配的生理时钟疗程(光治疗与生理时钟调整)只有后续的3个晚上,躁郁症的病情的改善效果可长达7个礼拜,是过去单独的睡眠剥夺的效果完全不能比的。
这真的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好消息,而我们也能继续期待着,透过对躁郁症本身与生理时钟机制越来越多的认识,科学家将能够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医学,减少躁郁症患者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,只能透过追寻酒精与药物的慰藉,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,以悲剧结束他们生病的大脑。